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条形码 >> 条形码介绍 >> 正文 >> 正文

农产品商品化,要在四个一上多做功课

来源:条形码 时间:2023/7/25

“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如何有效对接?

农产品商品化。

要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必须跨过农产品商品化这道坎。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农民手中的产品出售了,就实现了商品化。以这个观点看,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已经很高了。但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大多数农产品依然以原始形态进入市场,并没有真正进入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换句话说,产供销一体化虽然已存在多年,但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第一道关口,很大比重依然是所谓的农产品经纪人。显然,其价值实现是无法期待的。

想深度解决好农业在商业领域的问题,就要改变传统农业的经验思维、非标思维、低值思维,培养商业思维、价值思维、品牌思维,用商品该有的内涵来看待农产品,方可在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品牌农业参考(ppnyck)认为,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需要在“四个一”上多做功课。

一个策略:分等分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亟待商品化的农产品,这个道理颇为实用,分等分级迫在眉睫。

对于农产品分等分级的探索,早在多年前,就有蔬菜专业合作社尝试将一棵芹菜分四级,越往里价格越贵,匹配不同的消费群体,最外层的芹菜茎品质不高,廉价销往农贸市场;而最中间的芹菜芽口感清脆特别,主要定位高端酒店,能卖到一斤90元。一颗芹菜根据口感品质的不同进行分级,实现品质标准化,再依据分级后的产品特点销往匹配的市场,极大地释放细分的利润空间。

再比如,市场上的小商摊卖草莓,大的20,小的15。只是增加了农产品外形的区分维度,便创造了一次价格分化。由此可见,分等分级是农产品商品化过程中极为关键的升级策略,对于小农户,可以手动完成分选,对于大型基地,则可以逐步借助互联网巨头等建立的产地仓来实现数字化分选,不管哪一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产品商业化升值。

一个手段:加工

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把原材料通过深加工,开发出市场适销对路的农商品。

有专家认为,我们的农产品市场一不缺技术,二不缺设备,三不缺资金,唯一缺乏的或许是农产品研发的想象力。

在日本,梨,不仅用来当水果吃,还可以做成很多种糕点,甚至做成几十种菜肴;柑橘,除用作饮料、果冻外,还可能制作成乳酸菌浓缩汁、十几种糕点、几十种清洁类日常洗涤及美容产品;一个柿子有多种吃法……

为一种原材料找到更多种产品形态,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也是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加工技术,成为支撑手段。

“如果有加工、何必去打工”,农产品加工业是构建乡村产业链的核心,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亦工亦农,是体量最大、产业关联度最高、农民受益面最广的乡村产业。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点名农产品加工业,他在青海省督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时强调,脱贫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确保品质、打出品牌,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

农产品通过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改变产品形态,摆脱仅局限于初级农产品形式的“提篮小卖”,商品化价值不言而喻。

一个卖点:包装

包装是品牌的终极展示,也是产品走近消费者的活广告,对产品本身的加工是一次商品化的过程,对产品外在包装的加工同样也是商品化的过程。商品化的农产品,务必是高度重视产品包装设计的。

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产品的外包装是产品的门面形象,专属的包装不仅辨识度高,人性化的设计更容易取悦消费者,帮助产品防伪的同时,也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以佳沛奇异果为例,佳沛的包装不单单是把水果装进盒子里,他们根据水果特点进行纸盒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据了解,佳沛每年从改进包装外观上都要投入几十万美元的经费。

而且佳沛还在适宜出口的奇异果每个小箱外都贴有一张条形码,不管这些奇异果被卖到哪里,消费者都可以通过条形码查到它是出自哪个果园、何时采摘、何时加工、何时出口的,这些信息统统一目了然。

从营销角度来讲,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并不了解产品本质,需要借助于包装设计、品牌背书才能明白。包装语言是农产品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品牌的“面子”。产品包装是消费者眼中,品牌形象的最直观体现,是产品在品牌推广和宣传中最直接的承载媒介,是产品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设计一个好的产品包装,讲好包装语言,就是在维护自身的品牌利益。

不管是颜值高、款式新颖还是方便实用、材料可持续,在农产品商品化过程中,包装无疑是一大卖点,包装的标准化也成为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要工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提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包装的“三分之一法则”,对于区域品牌而言,其授权产品包装必须符合形象一致性,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这样就使得品牌产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统一性,便于商品化传播。

一个渠道:电商

19.80亿吨。这是我国年农产品总产量。

11亿吨。这是生鲜农产品产量。

就是这占比超过55%的生鲜农产品,极大程度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而决定这些生鲜“身份”到底是农产品,还是商品的,就是能多快到消费者手里。

未来线下仍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但主流的传统农贸市场已难以满足需求,整体农产品市场的增量正在由强供应链的商超、电商主导,电商,正在变得愈发重要。

根据相关报道,与商超、电商渠道高适配性的生鲜品类(肉禽蛋奶水产、蔬菜瓜果)增速明显。研究发现,在近年农产品消费总量趋于稳定的状态下,市场的增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主要由已经满足了更高消费需求的细分品类驱动(如肉类),而商超、电商渠道出售的农产品相对于传统农贸市场出售的尚未“商品化”的高同质化农产品更高的价格则反映了农产品消费升级的空间。

所以,走什么样的销售渠道决定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价值。电商,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转型升级需要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