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有些混乱”是她对当时现场留下的第一印象:“大家不太熟悉检测物资和材料,都会先手忙脚乱地准备材料,就顾不上维护现场秩序,来的居民也会隔得距离比较近,有的大冬天怕受冻的大爷大妈还会嚷嚷几句‘怎么不快点儿’。”眼下,随着第二波新冠疫情的到来,北京、河北、东北三省等出现疫情反复的地方,纷纷在短时间内集中组织大量市民核酸检测。不过,这一本是为了疫情防护开展的“安全举措”,因为动辄上万人的聚集,在组织流程、效率等方面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河北邢台隆尧县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中,还出现了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先“谎报”全员阴性结果,两天后才发现送检样本中有一管1:10的混检样本呈阳性的情况。小欣在皇姑区全员“混采”信息录入时也差点犯错。作为志愿者,她的工作是,拿到采样试管后,首先需要把试管上的条形码扫描到“样本采集”的手机程序上,然后把试管递给一米之外的采样医生,接下来,她再实行五人一组的身份证逐一扫描录入系统。但这套系统偶尔会出现卡顿,甚至有一次,到某组的第四人时,系统还崩溃了,导致这一组的咽拭子样本被暂时搁置,之后的信息也全都需要改用手写录入。当小欣启封新一组试管,并做完手写录入后,听到“最后一人,可以封瓶”的医生错把新一轮的第5人咽拭子装进前一轮被搁置的试管瓶里。幸好,他和小欣又做了确认,两人调换了信息录入顺序,才得以展开后续工作。系统的崩溃不仅仅是采样组织者会遇见的事情,受检者也遇见过。1月21日晚,家住北京东城区的叶子收到了来自社区疫情防控的一则通知,要求小区居民第二天全员参与免费核酸检测,具体时间地点可在“北京健康宝”上预约。通知不仅来得突然,叶子还发现当晚压根打不开健康宝上的“预约功能”。第二天,“约不上”的叶子只能去现场排队,而长长的队伍中却混排了已预约和未预约的两组人。在海淀某街道办事员华峰看来,这一切其实都是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改善的。华峰参与了北京新发地疫情的筛查,现在正组织自己辖区集中核酸筛查。他认为目前的这次检测就进展得不错。“现场组织有序,检测速度很快,一个小时可以检测人”。但去年6月,第一次承担受检人员信息对比录入的华峰却没这么自信。当时,生活已逐渐回归正常的北京,因为新发地的突发疫情展开了第一轮大规模核酸检测。“那次就比较忙乱,需要依靠人工将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还要现场逐一比对信息。”华峰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而今年1月中旬其所在社区的全员核酸检测中,新启用了多台智能数字终端直接扫码居民手机健康宝预约码,“速度直接提升10倍”。扫码后信息实时录入“北京市核酸检测信息统一平台”,受检人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