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条形码 >> 条形码市场 >> 正文 >> 正文

水生所关于长江鱼类条形码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条形码 时间:2022/5/3

长江流域样品分布图

长江是世界三大河流之一,也是亚洲第一长河,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等11省市,止于东海,全长6,余公里,落差约5,米。长江流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复杂,特别是上游的独特环境造就了众多特有鱼类物种。据统计,长江鱼类约余种,鱼类产量占到我国淡水鱼类产量的70%左右,因此也被称为“淡水鱼类的摇篮”。近几十年,长江沿岸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生物栖息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远超过其再生能力以及环境的容纳量,生物资源量急剧下降,特别是鱼类资源严重受损,部分鱼类甚至已经濒临灭绝。

为响应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和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对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多样性的评估急需更合理、更有效的分子鉴定体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学科组通过与西南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利用十余年来采集到的长江鱼类样品评估了长江鱼类DNA条形码鉴定的有效性。该研究共收集长江鱼类2,条条形码序列,涉及16目,40科,属,种。通过构建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首次对长江流域鱼类进行了全面的分子评估,涉及到的物种约为目前已知物种的64.2%。结果表明,82%的鱼类物种能够有效鉴定到物种水平。三大高原鱼类复杂的形成及分化机制导致不同物种间存在共享单倍型,部分同属物种可能由于局部适应的趋同进化也存在共享单倍型,但通过条形码技术仍能够将这些物种很好的鉴定到科和属的水平。此外,研究也表明长江鱼类条形码生物多样性高于形态多样性,部分物种存在较高的隐存多样性。因此,该研究构建的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能够为后期的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监管提供有力帮助。

该研究已由博士研究生沈彦君等人完成,通讯作者为何舜平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基金的资助。相关论文已发表于MolecularEcologyResources杂志上(DNAbarcodingtheichthyofaunaoftheYangtzeRiver:insightsfromthemolecularinventoryofamega-diversetemperatefauna)。

文章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