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初中女生芊芊,在医院抑郁门诊。芊芊的父母忧伤地说:“孩子自从上了初中后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情绪也变得很不稳定,这孩子还老是划自己的手。”母亲拉起芊芊的衣袖,简直是触目惊心,整个小臂都是密密麻麻的划痕,像条形码一样排列在芊芊的手臂上。医生问到芊芊痛不痛。芊芊默默地摇了摇头说:“不痛啊!划完之后压抑、烦躁的情绪会得到缓解,自己感觉很舒服。”并表示学校里也有像她一样的同学。
情感障碍科医师指出,青春期间的孩子当负面情绪到来时,自伤成为了自我宣泄的一种方式。这种行为是一种通过对身体的伤害缓解心理痛苦的发泄方式,表现为割伤、抓伤、撞伤、烧伤等多种行为。临床上我们将这些行为统称为“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行为,是导致身体伤害但没有自杀意图的自我导向的故意行为,采取的一系列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且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例如刀割、针刺、烟烫、撞击、抓挠等,可贯穿各个年龄段,尤其是在青少年及青年早期就诊群体中较为常见。在全球,儿童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率约为19?5%。近年来非自杀自伤患病率正在上升。
这种行为给患者本人、家庭、学校都带来不可忽视的伤害和危险。同时,非自杀自伤是青少年未来自杀企图的重要预测因子,一项研究发现,非自杀自伤一年内患者的自杀率比年的自杀率高66倍。已然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而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因素通常为:不良生活事件、情绪调控障碍、内分泌紊乱、神经生理问题、有问题的互联网使用、睡眠障碍、创伤经历、有问题的亲子关系、心理健康问题等。当你发现孩子手上的“条形码”,请记住,这是孩子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目前对于非自杀性自伤的治疗,可以通过药物、心理、物理等治疗。
01
早预防
作为孩子的父母早期察觉和干预孩子的行为异常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在重视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79.html